中藥的傳統(tǒng)制作工藝
一、展示目的、內容及科學原理
1、展示目的
展項通過中藥炮制工具實物結合多媒體視頻,展示傳統(tǒng)中藥劑型的制作工藝。讓觀眾了解中藥材的傳統(tǒng)制作方法。
2、展示內容
展項由顯示屏、多媒體系統(tǒng)、5種中藥藥劑模型、5組炮制工藝操作裝置、四種中藥制藥工具實物及展臺構成。
5種中藥藥劑模型包括丹、丸、散、膏、湯,每種藥劑設置一組炮制工藝的操作裝置,每套操作裝置由按鈕、滑塊及炮制工藝指示條構成。體驗時,參與者選擇一種想要了解的藥劑炮制工藝,并按下按鈕,相應按鈕燈光點亮;隨后沿指示條滑動滑塊到炮制工藝各個步驟,顯示屏中播放多媒體視頻,演示相應工藝步驟的制作方法及過程。活動中,參與者每次只能選擇一組操作裝置進行體驗。
四種中藥制藥工具包括藥刀、藥碾、藥臼、研缽,其中藥臼、研缽可由參與者操作體驗其使用,藥刀、藥碾為陳列模型。
3、科學原理
由于治療經驗的積累和臨床證治的需要,長期以來,中醫(yī)方劑已發(fā)展有湯、酒、茶、露、丸、散、膏、丹、片、錠、膠、曲,以及條劑、線劑等多種內服、外服劑型。
湯劑:將中醫(yī)配方加水煎煮飲用的劑型是臨床最常用的。湯劑具有吸收快、作用迅速、加減靈活、針對性強等特點,故適于急病、新病以及病情較急而亟須蕩滌病邪或扶持正氣的病證治療。
丸劑:將配料藥物研成細末,然后以水或蜜、面糊、米糊、藥汁、蜂蠟等拌制成大小不等的丸狀制劑,如六味地黃丸等?!巴枵呔徱病?,臨床一般多適用于慢性或虛弱性病癥的調理。
散劑:分內服、外用兩種。內服者指將處方中的藥物研成粗末,用水調服,或者煎湯服用。散劑兼具湯劑的吸收快、作用迅速,以及丸劑的用量小、容易攜帶等特點,尤其適用于脾胃病的調理和某些急癥的治療。
膏劑:膏劑和散劑一樣,也分內服和外用兩種。內服的是先把配料加水煎熬,濾去渣滓,再加進水冰糖、蜂蜜等熬成稠厚的膏滋,如十全大補膏等。內服膏劑多適用于需要長期進補的慢性虛證。外用的則用棉子油或花生油等先將藥物煎熬去滓,接著再放進黃丹、白蠟等輔料收膏,然后根據需要裝瓶或趁熱平攤在紙或布上,制成膏藥。外用膏劑多適用于外科瘡瘍或風寒痹痛等病癥治療。
二、展示及觀眾操作體驗說明
中藥炮制工具
參與者操作藥臼、研缽體驗其使用,觀察藥刀、藥碾的結構,并結合圖文板了解它們的使用及其功能。
中藥傳統(tǒng)制作工藝
參與者選擇一種想要了解的藥劑炮制工藝,并按下按鈕,相應按鈕燈光點亮;隨后沿指示條滑動滑塊到炮制工藝各個步驟,顯示屏中播放多媒體視頻,演示相應工藝步驟的制作方法及過程。活動中,參與者每次只能選擇一組操作裝置進行體驗。
三、展項效果圖及三視圖
(責任編輯:齊桂榕)
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!
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
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(京)字082號
?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-1
《中國醫(yī)藥報》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